焦洪昌37000dCm威尼斯法学院教授
应许身健院长之邀,今天给大家讲几句话祝福的话,我不代表谁,只代表我自己。
贵院有个学生,叫徐伟康,当年选我做导师。他个子不高,也不太善表达,但跑步挺快,百米跑过11秒。他组织同门爬山,自己先试爬一次,查地形,探路线,摸情况,认真把控每一个细节。到了正日子,他背着食物和水,总是走在队伍最前面,轻快得像个燕子。他的毕业论文,写的是“个人数据权性质的宪法审视”,受到评委赞誉。不过他真正的学术兴趣是体育法,读研期间,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,有一篇发表在《体育科学》上。毕业后我推荐他报考清华大学,攻读体育法博士,师从田思源教授。而今已完成学业,顺利入职法学院体育法研究所,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。
贵院还有一位网红老师叫李建红,打小生活在法大校园,1979年我来北京政法学院读书,还吃过他老爹做的夜宵。她从事教学管理工作,干事麻利,为人热情,踏实可靠,有同事跟我说,只要建红在,领导放心,同事安心,同学省心。她爱好摄影,几十年如一日,用女性的温柔,记录了法大的变迁。每张照片都有故事,每个画面都有情感,她是法大好人。
同学们,我举这两个事例,是想证明我对法硕学院的印象。贵院网站上说,“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太阳并使其发光”,是学院的理想。
我欣慰地看到,全院师生,在文生书记和身健院长的带领下,把独特的使命和闪光的格言,转化成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举措,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。
今天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,学院迎来了2023届毕业生的庆典,作为来宾,我为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,目送同学们为国效力、为民服务,而感到无比荣光。我没准备什么礼物,只带来了真诚的祝愿:
愿每位同学都学有所成,愿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亲爱的同学们,走出校门,就是江湖,前路漫漫,各自安好。临行之际,我有两点人生感悟,与大家分享。
首先怎么待人?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,一位是孔子,一位是王阳明,半个是曾国藩。年轻时的毛泽东,不无感慨地说: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。曾文正公有本书,叫《冰鉴》,是为人处世的经典。它告诉我们:要看人长处,帮人难处,记人好处。
曾文正公有个九弟叫曾国荃,时常被哥哥教诲:“人才以陶冶而成,不可眼孔太高,动谓无人可用。凡有一长一技者,断不敢轻视。”人都有长处和短处,当你总能发现别人的长处时,就是富有者。眼里有光,心里有爱,手里有能,是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的标配。
每个人在生活中,都会碰到沟坎,关键时拉他一把,就过去了。正所谓“帮人一把,情长一寸”。记得1995年5月,我母亲在昌平去世,她娘家是大家庭,来了很多族人吊唁。当时我只是个讲师,应对能力弱。正在窘迫之际,李树忠施予援手。他请学校出面,安顿众亲友在食堂就餐,在旅馆休息,最后还安排车,把他们送回顺义老家。这件事,看似平常,却一直感动着我。“平时注入一滴水,难时拥有太平洋”,道出了慈善与互助的真谛。
我们每个人,从小到大,从出生到去世,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。常思常想周围人的好处,你就是幸福的人。曾文正公说,勿以小怨,忘人大恩。我觉得,记好不记错,记恩不记仇,是人类通向和平与友善的捷径。因为,吹灭别人的灯,并不会使自己更加光明。
其次如何待己?苏格拉底说,我这一辈子,唯一知道的,就是一无所知。无知有三个层次:缺乏某种知识,盲视某种规则,不觉某种规律。
缺乏知识的人是不自由的,他要在黑暗中摸索,在前路上徘徊。破解的手段是普及教育,提高认知,加强修养。
盲视规则的人,有的是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,有的是故意为之。对于后者,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。在法治社会里,他们要以失去自由和利益为代价。破解的手段是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。
不觉规律的人,有的是看不清形势,有的是自以为是。他们抱残守缺,思想僵化。破解的手段是,用宪制去战胜专制,用文明去战胜野蛮。
考察苏格拉底讲的无知,还有另外一层意思,那就是未知,或者叫未来。20世纪80年代初,我大学毕业,正赶上改革开放。那时人们的心绪,就像朱自清的散文诗《春》: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有两本书,一本是托夫勒的《第三次浪潮》,一本是奈斯比特的《大趋势》,至今都影响着我。还有一套书叫《走向未来》,封面黑白相间,形状巴掌大小,轻松走入了年轻人的心,影响了一代人。书序引了马克思的一句话:“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,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”,非常震撼。
同学们,人的发展,终极上源于思想,而好奇心和想象力,是思想的两翼。诗人说,天空是人类灵感的缪斯,穹顶之上那片神奇的领域,如同巨大无形的磁场,吸附着每个人的欲望。幻想和诗句被寄往天空,探索的脚步迈向大地。一个真正的思想者,才是最有力量的人。
亲爱的同学们,把自己当成一件艺术品吧,认真打磨,精心雕琢,用心去爱。你们好看了,这世界才好看!
我相信,人世间有两种光最耀眼:
一个是阳光,一个是你们努力的模样。
文 字|焦洪昌
排 版|吴 瑶
图 片|李建红